你在Facebook上的那3,000個「朋友」才不在乎你買股票時,出價是不是太高了,也不在乎你是不是喜歡那部電影。Facebook計畫在本月進行首次公開發行(IPO),在IPO之前,投資者需要對Facebook這只股票,而不是Facebook這個文化現象進行思考。Facebook是怎樣的一種公司,該如何理性地對其估值?
Facebook的IPO預計至少將籌得100億美元資金,使其成為迄今最大的一宗科技企業上市案例。然而Facebook上市的重要意義卻不僅在於金額。Facebook上市的成敗,不僅會被解讀為市場對整整一代企業——它們希望從人們的線上社交生活中賺取利潤——作出的判斷,還將被用來衡量當前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承擔風險的意願。圍繞Facebook上市已經產生出狂熱的氛圍。這樣一來,冷靜下來,像評估一家普通企業一樣評估Facebook變得更加重要。
既要當微軟又要當穀歌
為Facebook估值尤其需要小心,因為儘管它的當前業績十分出色,但並非毫無瑕疵,所以並不是我們預測其未來的完美指導。有意對Facebook下注的投資者需要仔細地考慮以下兩個基本的問題。
第一,Facebook將滲透到互聯網上發生的一切活動中去,還是僅僅只是多種數位化工具中的一種?要想使目前的高昂估值顯得合理,Facebook就必須要在互聯網領域取得微軟(Microsoft)曾經在個人電腦市場達到的地位。微軟擁有作業系統、流覽器和文檔處理軟體,就像無處不在的水,所有電腦用戶都在其中暢遊----儘管用戶視而不見,可能也並不十分喜歡,但卻利潤豐厚。用戶的電腦使用必須變得深度社交網路化,而且Facebook必須擁有這個社交網路,並讓其賺錢。
第二,Facebook為數字廣告帶來的轉變,能否像穀歌(Google)在過去十年中做到的那樣深刻?通過互聯網搜索,穀歌讓廣告商能夠根據用戶的搜索行為(也就是根據用戶的明確意願)直接命中目標消費者。廣告商獲得的回報可以衡量,而且很高。Facebook想利用用戶的社交關係,來做谷歌利用用戶的意願做到的事。用戶是否願意配合還有待觀察。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Facebook就無法滿足如此高的期待。
利潤率很「贊」
Facebook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。去年收入在20億美元的基礎上增長了88%,營業利潤率近50%,表現不俗。五年前穀歌正在以相似的速度增長時,其利潤率要低很多,而且至今一直如此。微軟則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才取得Facebook當前的利潤率,當時其收入規模已經達到了每年200億美元。儘管如此,業務增長的趨勢並不會像一條直線那樣上升。Facebook用戶和廣告商增加的速度還不足以抹平季節性波動。過去兩年中,一季度廣告收入均低於上年四季度。去年Facebook廣告收入占總收入的84%。
況且Facebook也還沒有解決所有互聯網媒體企業面臨的問題:准入門檻低、競爭殘酷。還記得Friendster和MySpace嗎?都大勢已去。你可能會覺得Facebook已經大到了競爭對手趕不上的地步,但它卻在像面臨著生死威脅那樣花錢。Facebook曾宣稱照片分享是一項核心服務,然而上個月卻又突然擲出10億美元現金和股票,收購初創的照片分享網站Instagram。這似乎表明,市場的自然准入門檻很低,因此Facebook可能需要花真金白銀人為地建立門檻。
儘管創立一家社交網路站點很容易,但運營一個大型的社交網路卻成本高昂,需要購置實物資產。去年,Facebook的資本支出為收入的30%,達10億美元,上季度更是達到總收入的近一半。自由現金流資產回報率很高,但穀歌卻是Facebook的兩倍。
隨著Facebook的業務增長,資產回報率應該也會改善。但即使資本支出相對於收入出現下降,運營成本的變動趨勢仍然無法使人安心。儘管年化銷售額遠超40億美元,但幾乎沒有跡象表明Facebook收入增長的速度能夠超過其成本基礎。
最後還有管理問題。Facebook掌握在27歲的首席執行官馬克‧紮克伯格(Mark Zuckerberg)手中,在IPO之後他將控制超過一半的有投票權的股份。對一個人信任到這種程度令人不安。不過在這個問題上,Facebook倒沒有對投資者有所隱瞞。
人多了就不好玩了
關於Facebook的現在,我們就說到這裏。在討論它的未來之前,記住這幾個顛撲不破的財務定律:超高的增長率不可能永遠持續;回報率永遠會越來越低;新的威脅會不斷出現。
因此,第一個重大問題:Facebook是會像微軟那樣將觸角伸到電腦行業的各個角落,還是會被下一個新生事物所取代?顯然,社交網路在早期的時候不穩定。但達到一定規模以後,它們的抗壓能力就會增強。任何已經開始流行的通訊工具都在吸引新用戶方面擁有優勢,這就是「網路效應」。軟體設計師在設計最新最好的程式時,會瞄準最大的平臺——在移動電腦領域,蘋果(Apple)和Android就是這一現象的獲益者。
有9億名活躍用戶的Facebook似乎已經取得了主導地位。但投資者們必須考慮這樣一種可能性:如大多數產品一樣,它的作用將達到極限,隨後開始下降。用戶在社交網路中建立的許多聯繫人可能會慢慢變得無趣。社交網路攜帶的噪音將開始超過有用的資訊。人們會尋找更有趣的東西。隨著社交網路的發展,它會自然地趨於穩定,但同時,一項很大的不穩定因素也會增長:膩煩。
使這個問題更嚴重的是,你母親(或父親、老師)也在Facebook上的可能性看來似乎是會不斷增加的。也就是說,隨著用戶數量的不斷增長,這個社交網路變得不那麼酷了。
Facebook可能會辯稱,它不需要很酷。一旦用戶數量達到一定規模,它就變得不可替代了。如果Facebook在社交網路領域取得了穩定的壟斷地位,我們就容易想像,有朝一日,搜索資訊、閱讀新聞、看電視、寫檔或語音通話等活動,都將在Facebook上進行,或在一種來自Facebook、並被其控制的社交維度中進行。正是這種可能性,使得一些分析師認為,Facebook的估值可能達到1000億美元甚至更高。當然,潛在的收入池是巨大的。
但用戶可能不會永遠保持忠誠。誠然,所有構成用戶身份的東西——評論、照片、「贊」、好友關係——實際上都由Facebook擁有和掌管。Facebook的精心設計旨在提高用戶註銷的成本。但問題是,這個成本是否高到足以防止用戶轉投未來的新型網路和工具?我們很難棄用微軟的軟體或穀歌的搜索引擎,不僅因為網路效應,還因為這些工具所提供的服務是幾乎所有人都必須用到的。轉投微軟或穀歌的競爭對手要花費更高的成本,或無法獲得同樣品質的服務。而Facebook對人們的生活或工作並沒有那麼重要。
而且,Facebook是在PC時代的末期開發的。隨著智慧手機的出現,這家企業已經被一些根植於移動設備的競爭者甩在了身後。當然,即便Facebook無法壟斷電腦業的整個社交領域,它也可以生存。但那樣的話,Facebook可能需要花很多錢來保護市場份額,這意味著它的利潤率會降低。
一種「更優越」的廣告形式?
不管壟斷不壟斷,Facebook能否提供更好的網路廣告服務?
人們擔心的是,Facebook的模式太可怕了。Facebook在它的IPO文件中寫道:「廣告商可以要求我們根據用戶統計因素和用戶分享中顯示的興趣,對特定用戶進行定點廣告投放……廣告商可以在‘社交背景’中發佈市場推廣資訊。社交背景是一種資訊,它凸顯一名好友與某個品牌或某種業務之間的聯繫,例如,一名好友‘贊’了某種產品,或去過某家餐廳。」說白了就是:我們會收集關於你的資訊,利用這些資訊幫助廣告商將一些東西賣給你,或(更可怕的是)幫助廣告商「插進」你和朋友們之間的對話。
如今,關於這一點,人們的反響可能在轉好。最終,廣告商提供的東西可能是人們實際上想要的。隱私保護機制也會被啟用。但問題是,Facebook為提高所收集用戶資料的價值而做的一些事,是否會讓用戶變得不那麼喜歡Facebook,也不再那麼頻繁地使用Facebook。用戶可能會開始認為,自己是一項「產品」,而非顧客。這種感覺不好玩。
令人矚目的是,在這一點上,穀歌的情況則大不相同。如果筆者在谷歌中鍵入「惠普(HP)12C計算器」,在出現搜索結果的同時會出現一些類似廣告的東西。用戶搜索某樣東西時,確實常常是打算購買。而Facebook的情況完全不同。如果Facebook無法在不招用戶討厭的情況下進行廣告定點投放,它的營收增長就會放慢,而且用不了多長時間。
所以,一個值得關注的衡量標準是,每名用戶的平均營收增長率。這項數字看起來不妙。增長率仍然保持在兩位數,但明顯有下降的趨勢。營收增長更多地來自用戶的增加,而非廣告效果的提高。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,就標誌著Facebook的經營模式面臨嚴重問題。
一個Facebook好友值多少錢?
在評估Facebook價值的時候,如何把這一切都計算進去?Facebook的IPO估值為1000億美元或更高,在未來5至7年內,幾件事情必須實現,這麼高的估值才能算合理。首先,Facebook必須逐漸大幅降低資本密集度(包括減少並購),如穀歌和微軟所做到的那樣。這是比較容易的部分。其次,Facebook還需要基本保持當前的利潤率水準(約50%),這一點目前還沒有任何企業做到過。第三,在未來5至7年內,Facebook的銷售額也必須增長至少5倍。
最後一點是絕對可能實現的。以穀歌為例,它只花了7年時間就把營收在Facebook如今的水準上提高了10倍。1993年,微軟的營收達到40億美元後,它也只花了10年時間就把營收提高了10倍。
結論是:如果Facebook無法變得無處不在,或無法兌現提供更優越網路廣告的承諾,那麼我們就很難想像它能實現必要的增長率或利潤率。如果Facebook做不到這兩點,超過1000億美元的估值之于投資者的意義,恐怕僅僅相當於3000名好友之于用戶的意義。
哈佛翻譯社 祝您心想事成!
哈佛翻譯社是「台北市翻譯商業同業公會」的優秀會員,多年來一直致力於「翻譯」、「口譯」、「翻譯公證」等業務。哈佛翻譯社所提供的語言翻譯,主要有英文、日文、韓文、德文、法文等,翻譯的領域則包括年報財報翻譯、法律合約翻譯、醫學醫藥翻譯、網路資安翻譯、網站建置翻譯、技術說明書翻譯、文學藝術翻譯、期刊文章翻譯、學術論文翻譯等各產業類別。
哈佛翻譯社
地址:106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號
電話:02-2366-0138
網站:www.harvardtranslation.com.tw
E-mail:service@harvardtranslation.com.tw
星期六, 5月 19, 2012
給Facebook估價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