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我離開中國,來到美國後的第一篇專欄。愈演愈烈的中日領土紛爭,讓這篇專欄的主題沒有太多選擇。
上周周末以來在中國各地發生的「反日游行」,無疑是日中兩國在四十年前實現邦交正常化以後規模最大的一次。
記得2005年4月9日,我在北大讀本科的時候,也曾親眼目睹一次反日游行。那天早晨八點半,我來到位於中關村的海龍大廈。不一會兒,在組織者的帶領下,高舉「反對日本篡改歷史」、「釣魚島是中國的」橫幅的抗議人群就開始一起大喊抗議日本的口號。
記得當時,讓20歲的我感到好奇的是,那些大喊「抵制日貨「的人們卻興高採烈地用日本數碼相機拍照。這樣古怪的現象讓我心生很多疑問,那一次也是我認真思考「中日關系問題」的開始。
這一次,我沒能前往游行現場,沒到現場就沒什麼發言權。但我每天與在華日本記者、到游行現場觀察的大學生聯系,盡量瞭解情況,也在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的圖書館,密切觀察美國媒體是如何看待目前中國的反日浪潮的。
從紐約時報、華盛頓郵報、到華爾街日報,美國媒體每天都在報道中國正在發生什麼,造成現狀的背景是什麼,以及美國領導人是如何調停日中沖突的。但剛剛訪問了日本和中國的美國國防部長利昂‧帕內塔(Leon Panetta)頂多也就是呼籲「兩國應該冷靜下來,對話解決紛爭」,對於兩國危機如進一步升級後的情況,則沒有表明立場。美國媒體也頂多是觀望(wait and see),美國民眾,包括哈佛大學的學生,也幾乎根本不關心這件有可能影響亞太地區和平與穩定的事件。
這一切代表的,恐怕就是超級大國美國的「國家利益」。
此刻,我既不在游學了9年的中國,也不在出生長大的日本,而在中日兩國謀求國家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繞不過的美國。既然如此,我就從第三眼的視角審視一下當前的危機,試著探究一下問題產生的根源和背景,以及接下來爭執雙方該做的和不該做的。
我認為,溝通不暢,是造成這次危機的第一個原因。
今年4月16日,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表明希望由東京都來購買尖閣諸島(中方稱釣魚島),這是後來迫使日本中央政府購買該島的直接成因。基本可以斷定,倘若沒有石原講話,野田佳彥也不會決定此刻購島。
「國有化」三個字激怒了中國政府與人民。相信絕大多數中國人無法接受,也沒真正弄明白什麼叫「國有化」。說「無法接受」,是因為在絕大多數中國人看來,這一舉措簡直是對中國領土的公開挑戰,甚至是侵略。而說「沒弄明白」,是因為這其實是日本國內所走的一個程序。
日本政府的判斷是,與其由東京都來購買,不如由國家來管理,把島國有化以後,其實什麼也不會做,維持現狀,這樣有利於該島的和平與穩定。如果島由東京都買下,有關人士可能會對島採取這樣或那樣的措施,而不顧日中關系大局,對一向重視日中戰略互惠關系的民主黨政權來說,這會觸碰國家利益的底線。因此,中央政府決定自己來買。
現在回過頭來看,我想,野田首相的「國有化」三個字,用得有些不恰當。既然購島「為的是使得尖閣諸島海域繼續保持平穩」,其初衷是出於對日中關系、中國方面利益的重視,那麼不如告訴外界:「由我們中央政府來好好面對,管理相關海域,並與中方保持緊密溝通,使得它成為和平、友好、合作之海」。這才是2008年5月胡錦濤總書記訪日時,與日本首相福田康夫達成的原則性共識的核心精神。
倘若野田首相表達得更加到位、巧妙、客觀,而不是簡單把日本國內措辭用於外交,我想,也不會造成絕大多數中國人民(政府對此其實很清楚)無法接受,也沒弄明白的局面。
「信息不對稱」是造成當前危機的第二個原因。
1978年8月,在日中兩國簽訂和平友好條約前夕,時任中國副總理的鄧小平與日本外相園田直會談。那是一場兩國領導人最深入探討如何處理尖閣諸島/釣魚島問題的會談。1972年,兩國實現邦交正常化時,為了順利進行建交談判,雙方有意沒觸碰這個問題,採取了實際上的「擱置」政策。而6年後的那一次,鄧小平也沿襲了周恩來的做法,對園田外相說,「擱置吧,20年、30年......反正是日本實際控制的,先擱置再說。」。
圍繞尖閣諸島/釣魚島,兩國為了推進其他方方面面的關系,採取了擱置政策,這是事實,也是雙方達成「戰略默契」的結果。而就像鄧小平先生34年前站在政府首腦立場提及的,該島是由日本實際控制的,這也是事實。
打個比方。日俄之間存在糾紛的北方四島,和日韓之間存在糾紛的竹島/獨島,分別由俄羅斯和韓國實際控制,日本人也知道這一點。所以,即使俄、韓兩國總統分別「登島」,日本人民雖然表示抗議,卻也無可奈何。
那麼在中國,到底有多少愛國者知道尖閣諸島/釣魚島是由日本來實際控制這一連中國領導人都承認的事實?倘若中國普通百姓也明白這一點,是否也會更加理性一些?
我認為,在這一點上,中國政府恐怕負有責任,就是始終沒有把全部事實告訴給本國百姓。出於保護自己合法性的利益考慮,中國政府只是反復強調「釣魚島‘自古以來’是中國領土」,從一定程度上讓民族主義情緒燒得更旺,在關鍵時刻,當然就沒有退路了。打砸搶燒的老百姓中,很多可能對當年鄧小平的決策一無所知,高舉的反而是毛澤東畫像。沒有負好說明責任的政府,對憤怒的百姓說「要理性、依法表達愛國情緒」,顯然缺乏說服力。
中日綜合國力十分接近,導致權力結構的變化,是造成這次危機的第三個原因。
目前日本與中國的綜合國力,在現代史上前所未有的接近,東亞進入「兩強」時代。基於民族主義、民粹主義、甚至國粹主義,一國國民對對方進行進攻性的權利訴求,採取擴張性的態勢,在某種意義上說幾乎無法避免。在歷史、領土、商業、貿易、知識產權、食品安全等各種領域,兩國的利益不停碰撞,矛盾不時激化在所難免。我們需要耐心。
最後,兩國國內執政能力下降,是危機的第四個,也是最主要原因。
我把這次危機90%以上的原因歸結於內政。雖然日本與中國的政治體制截然不同,但兩國領導層的執政水準和權力基礎在下降,卻是高度一致的。
在石原慎太郎做出「購島」宣言時,野田首相為何沒能說服他「別買」,而不得不以「國有化」方式才能抑制他的購島欲望呢?如果首相的權力連地方首長都不如,又怎麼搞外交呢?
在中國100多個城市發生人數上十萬的反日游行,並出現打砸搶燒、自己人打自己人、義和團式的暴力場面,中國政府為什麼沒能好好控制局面、以威信和說服力疏導民眾情緒呢?
上面四個原因,第三個是歷史大趨勢,不可逆轉。第四個是兩國內政問題,只好期待兩國領導人的勇氣和民間智慧。而第一、第二個原因更多是技術層面的問題,因此可以有所緩和和改進。
因此,我的建議是,兩國政府都應當對國民做更通透、全面的事實交代,讓民眾基於事實做出自己的理性判斷,給外交斡旋創造空間。
一方面,始終堅持「領土問題不存在」說法的日本政府,必須向本國國民傳達一個事實,即「對日本來說,領土問題不存在,但在外交上,與中國的分歧切實存在,政府正基於和平解決的精神與中方保持緊密溝通。」日本是個島國,老百姓很內向,對國際問題不怎麼關心,也不註重國際社會又是如何看待日本的。渡邊淳一撰寫的《鈍感力》值得欣賞,在日本也成為了暢銷書,但在全球化浪潮一步步深化的今天,要讓日本國民明白自己在國際社會的位置,抱有全球意識,政府必須告知本國國民與中國領土爭端的來龍去脈。
另一方面,始終沒有把「全部事實」告訴給本國人民的中國政府,也必須向中國人民傳達一個事實,即「釣魚島目前的確是由日本實際控制,這不可否認,但我們堅持主張釣魚島是我國不可分割的領土,政府將以和平解決的精神與日方保持緊密溝通。」。
只有兩國政府都能對自己的公民做出明確交代,其外交談判才能有退路。如果毫無退路,政府能夠妥協的餘地就變得越來越少,各方只好強硬,強硬與強硬之間不斷碰撞,甚至有可能發生武力沖突。這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。
這段時間以來,可以說,日中雙方政府與國民的各自判斷,是基於不對稱的信息做出的,傳播是在不考慮對方體制和國情的前提下展開的。假如兩國之間的溝通暢通一些,信息又是對稱的,危機是可以避免的,即使難以根本性地避免,也可以控制為局部矛盾,而不至於爆發全面沖突。
哈佛翻譯社 祝您心想事成!
哈佛翻譯社是「台北市翻譯商業同業公會」的優秀會員,多年來一直致力於「翻譯」、「口譯」、「翻譯公證」等業務。哈佛翻譯社所提供的語言翻譯,主要有英文、日文、韓文、德文、法文等,翻譯的領域則包括年報財報翻譯、法律合約翻譯、醫學醫藥翻譯、網路資安翻譯、網站建置翻譯、技術說明書翻譯、文學藝術翻譯、期刊文章翻譯、學術論文翻譯等各產業類別。
哈佛翻譯社
地址:106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號
電話:02-2366-0138
網站:www.harvardtranslation.com.tw
E-mail:service@harvardtranslation.com.tw
星期四, 9月 27, 2012
危機中的「信息不對稱」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